火金姑來照路(流螢)
天色昏沈飛幽徑
流螢激光照生命
含光涼夜無人識
獨自暗明懷不幸
火金姑-台灣
火金姑,來食茶;茶燒燒,來食芎蕉;芎蕉冷冷,來食龍眼;
龍眼滑滑,來食藍茇;藍茇還未結籽,食了要落牙齒。
如以台語「朗誦」,這是一首充滿童趣,也是「韻」味十足的童謠。詞句中的「芎蕉」就是香蕉;「藍茇」則是番石榴,沒結籽的番石榴乾澀又硬,難怪咬起來會「落」牙齒!
再見螢火蟲
作詞:林夕 作曲:C Y Kong 編曲:C Y Kong
誰說那盞微弱燈火
是螢火蟲在閃爍
誰約過誰去看
這一場 忽滅忽明的傳說
剩下的夢想不斷的做
上昇的氣球不斷的破
別難過 別難過 沒原因 有結果
天亮你不能見我 天黑至少想念我
如果沒有燈火 緊握這螢火
閃耀你陰暗的下落
事到如今你不肯親我 那麼至少肯定我
吹不熄的光芒 努力燃燒自己
只為 你愛過的螢火 永不墜落 (永不墜落)
請看 我漂亮的堅持 別忘記我 別忘記我
讓叢林中的一個燈籠
獨自為黑夜閃爍
讓腐朽的感情
絢爛得 化做飛舞的魂魄
螢火蟲傳說
在中國古書「禮記」、「呂氏春秋」及「名醫別錄」中,認為螢火蟲是腐草或爛掉的竹根變的;在1712年日本寺島良安的大作「和漢三才圖會」書中,也認為螢火蟲是茅草的根變的。而這種錯誤的「腐草化螢」的觀念,似乎根深蒂固;在1996年我們曾在網路上作螢火蟲問卷調查時發現,在上網的60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仍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化,也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認為螢火蟲是吃腐化的有機物,事實上螢火蟲是肉食性動物,主要的螺貝類、蚯蚓及其他小動物為食。
在台灣民間傳說中,認為螢火蟲乃死人的指甲所幻化,所以認為在墳墓地方螢火蟲比較多;當然也有很多人看到成群發光的螢火蟲,以為是死人的「磷火」,也為螢火蟲平添幾分恐怖的氣氛!因此,老一輩的人往往會勸晚輩晚上不要單獨追捕螢火蟲。而在台灣的原住民則認為螢火蟲是死人的靈魂,夜晚出來遊走,因此對螢火蟲也有幾分畏懼。
螢火蟲是如何發出這神秘的光呢?牠發光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原來在螢火蟲的腹部末端長有發光器,而發光器是由發光細胞、反射細胞、透明表皮、氣管等組合而成。
牠的發光是由螢光素、螢光酵素、三磷酸和氧作用,產生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而產生亮光,
光由反射細胞反射,經由透明的表皮透射出來。
螢火蟲的發光效率極高,只有2~10﹪的能量轉變為熱能,其餘能量完全用來發光,我們稱之為「冷光」,
所以螢火蟲的光是不燙人的哦。
留言列表